但光凭着此次洛水行祭的东风,便已经让那始终悬于大汉上空的阴霾便已经散去了许多许多。
顾易并未急着操控顾烨去做什么。
顾烨现在的年龄还太小。
他于各方面的水准,还没有达到自己的巅峰。
但光凭着此次的举动却还是改变了顾烨于整个天下的身份。
所有人都知道——
顾氏之中出现了一个天才少年,就如同昔年的顾熙一般,制定了此次赈灾的大致方略。
这种名声,对于顾烨将来的发展而言。
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。
当然,影响也不仅仅只有这些。
如今顾氏第七代子弟全都在外,而顾烨如今自然而然便成为了顾氏于洛阳城内的顶梁柱。
毕竟有着昔年顾熙起势的例子在,如今也没有人会将顾烨当做小孩子来看。
不过顾烨也未曾擅自点评什么。
只是会在每每议事之后,跟诸葛亮说出自己的看法。
顾易并未做出任何的干涉;
他能感觉得出来,诸葛亮这是在刻意的培养顾烨。
日子匆匆而过;
这一次政策所造成的反响来的极快,四方豪强对于新制度的支持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。
声望、考核;
这两点就都完全切中了豪强们的要害。
他们终究不是顾氏,要想让家族持续的繁荣下去,只能扩大家族于这方面的影响。
要么声望高;
要么朝廷之中有着高官。
这就是一场全面竞争。
赈灾、捐粮;
他们于各个方面开启了竞争,都想博得这其中的荣誉。
而诸葛亮也早已制定出了更为细节的制度,将豪强们所带来的粮食进行更为细节的划分,将其的利用开发到极致。
至于以工代赈的政策效果则更加明显。
当已经对未来失去了希望的难民们重新生出了希望。
他们所能爆发出的力量,甚至要超越以往。
其中最甚自是在捕捉蝗虫上。
曾经那代表了灾厄的蝗虫,终于在这次祭祀的东风之下,彻底被撕开了谶纬迷信的外衣。
开始的时候百姓们其实还有一些忌惮。
但随着捕捉蝗虫的人越来越多。
这种忌惮终是烟消云散。
这一年,虽然四方灾害仍未停止。
但整个大汉却是完全焕然一新,对于这持续不断地天灾,百姓们心中的畏惧却是已经散去了不知道多少。
延康三年,蝗灾终止。
华夏确实是一片十分神奇的土地。
当发觉食用蝗虫没有带来任何的坏处之后,四方的百姓便根据各自的习惯将蝗虫的吃法开发到了极致。
顾易最初所定下的磨成粉末已经不再是必要。
而且人们也惊奇的发现,食用了蝗虫粉末的牲畜竟然要更加强壮了许多。
——很多商人立刻便发现了其中的商机。
诸葛亮本就对粮价的控制十分严格,而当商人们察觉到蝗虫能够带来更多的利益后。
蝗虫便成了稀罕物件。
商人逐利时的智慧是旁人难以想象的。
他们并未冒着触怒朝廷的风险在大汉境内销售蝗虫,而是将蝗虫送往以游牧为主的蛮夷部落之中,换取牲畜幼崽包括一些其他物件。
而当这件事渐渐形成了产业链之后,便会以此激发出专门收购蝗虫的商人。
甚至都有人愿意拿粮食来换。
这种绝对的生态,大大缓解了四方难民生存上的压力。
捕蝗虫对于他们而言可不是什么难事,甚至就连家中的小孩都能捕捉到一些蝗虫。
当这种事越来越多之时。
蝗虫便会以一种惊人的速度迅速消亡。
甚至就连顾易都未曾料到事情竟然会变成这般,但仔细想想之后也就释然了。
这或许就是华夏百姓们天然的智慧。
此事所造成的连锁反应极大。
其实以大汉的底蕴而言,真正面对的主要难题便是因为灾情的涉及范围过于广泛。
而随着一方灾情的压力骤减。
大汉的朝堂便能够腾出更多的力量来对付其他灾患。
唯一的难题便是这一年的灾害仍是未止。
江东仍是多雨;
各地时长仍有地动山崩。
但相比于之前所带来的影响,这一年的灾害却不足以致命,对于人心上没有造成半分的影响。
甚至就连诸葛亮眼神之中的凝重都散去了些许。
延康四年,大灾仍旧。
但这一年的灾害所造成的影响已经可以算作忽略不计。
江东之地的水患已有平定之象。
以工代赈的制度在资本激
第98章 捕蝗者说,治灾毕(求月票)(3/5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